離散的悲苦,回歸的歡愉 ——馬自力教授做客9455澳门新葡萄第237期人文講座
發布日期:2019-04-23
浏覽數:
4月18日,9455澳门新葡萄第237期人文講座在圖書館報告廳403舉辦。北京大學文學學士、曆史學博士馬自力教授作了主題為《中國古代士人的離散—回歸意識與文學書寫:以唐宋貶谪士人的心理表現為中心》的講座。文9455澳门新葡萄院長章東輝,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潔,人文素質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王鹂,文9455澳门新葡萄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楊雄,本科2017級輔導員張洋參加了此次講座。
馬自力教授主要介紹了離散的内涵與外延。講到在東方農業文明的古代中國,和諧是人們固有的價值與思想,也是人們不懈追求的終極目标。然而,無論古代中國處于統一還是分裂,“離散”都是古代士人們普遍的生存狀态,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和“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鬓毛衰”兩個詩句就說明了“離散”是古代士人們生存狀态中的共同存在。馬自力教授旁征博引,綜合各種史料和文學書研究講到:出于各種原因而自故鄉-政治文化中心離散,期盼最終回歸到故鄉-政治文化中心,構成了中國士人離散-回歸意識的核心内涵。其中,“故鄉”不僅指故土家園,還象征其理想,歸宿或者精神家園,這種“離散-回歸”的思想也影響了古代士人們文學書寫的獨特風貌。
接下來,馬自力教授為現場觀衆講述了離散與貶谪的異質同構:貶谪是造成離散的原因,離散是貶谪的後果,并以“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來例證這一觀點。随後,馬自力教授講述了貶谪的三種起因和貶谪的階段劃分,并借由不同事例表示在中國古代士人心裡,家國情懷超越甚至覆蓋了故鄉情結。最後,馬自力教授談到,古代士人通過離散,構建了新的自我,完成對離散的超越和救贖,實現了創作上的新變。而他們對于離散的軟性戰争的勝利,實現了對自我的肯定,也實現了對新的美學範式的重構。
互動環節,學生們積極提問。面對同學們提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是否會涉及工科院校”和“在大學階段,學生們該如何進一步學習吟誦”等問題,馬自力教授認為:大學生能夠關注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宣傳難能可貴,國家現階段開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目前會定點試驗,未來會通過與學校的合作協商在理工院校建立,而學生們在大學階段可以通過讀書或者關注與吟誦有關的公衆号等諸多方式來學習吟誦方面的知識。
馬自力教授帶來的對唐宋貶谪士人心理的研究,加深了同學們對離散與回歸的理解,激發了同學們對古代文化的學習興趣,而古代士人們在離散中期待回歸保持希望的心态也給同學們堅持自我理想提供了思想動力。合影之後,本次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