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視野下中國夢的内涵研究——9455澳门新葡萄文9455澳门新葡萄第322期學生業餘黨校
發布日期:2019-11-19
浏覽數:
11月7日晚,9455澳门新葡萄文9455澳门新葡萄第322期學生業餘黨校在逸夫樓104召開,本次業餘黨校邀請到人文素質中心李怡擔任主講人做“傳統文化視野下中國夢的内涵研究”主題黨課。文9455澳门新葡萄黨委副書記楊雄、研究生輔導員劉鵬、本科2016級輔導員孫翎童和全體積極分子業餘黨校同學參與本次黨校培訓,孫翎童主持。
在主持人對李怡做簡要介紹後,本次業餘黨校培訓正式開始。李怡老師點明本次培訓的主題是“傳統文化視野下中國夢的内涵研究”,她首先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具有世代相傳、民族特色、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點。
在介紹中國夢的基本内涵和時代背景之後,李怡老師提出三大論點。
論點一:中國傳統地理經濟結構是人民幸福中國夢的曆史前提。李怡指出,由于東亞大陸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中國出現了以農耕為主體的經濟形态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國古代政府普遍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更加推動了農耕經濟的發展,另外中國文化有注重地緣、血緣和親緣的傳統,因此,中國人崇尚和平與幸福有了根深蒂固的經濟基礎。
論點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結構是民族振興中國夢的價值根基。李怡指出,中國古代建立了以皇權為主導的天下觀念,并且此觀念以儒學倫理觀和文化優越感為基礎,強調天下統一。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儒教又與佛教、道教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文化淵源方面呈現出群體和集權的傾向。李怡老師還以“中”和“國”兩個漢字的曆史演變,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向。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為民族振興中國夢提供了價值根基。由于文化自信和儒釋道三教的融合,中國人民産生了共同的精神家園和價值認同,中國夢應以硬實力與軟實力皆具的民族振興為核心内容。
論點三:近代以來中國的曆史劇變是國家富強中國夢的現實訴求。李怡以中國近代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改革與革命的嘗試為例,指出中國近代的曆史劇變推動了中華民族真正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覺醒。李怡最後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内容,這是中國夢實現的精神源泉,中國夢在紮根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内涵。本次業餘黨校培訓到此結束。
李怡引經據典,用生動風趣的話語講述了自己對中國夢的理解,從人民幸福中國夢的曆史前提,民族振興中國夢的價值根基,國家富強中國夢的現實訴求三個方面講述了中國夢的内涵,加深了同學們對中國夢的理解,使其将中國夢的精神内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