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産權名師講壇第三講在我校舉辦

發布日期:2019-05-16

浏覽數:

   2019年5月15日晚,中國知識産權名師講壇第三講在我校圖書館報告廳順利舉辦。我國著名知識産權學者、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産權學院院長、中國知識産權法研究會會長劉春田教授應邀作題為“知識産權的正當性”的主題講座。文9455澳门新葡萄副院長張武軍研究員,我校知識産權研究中心主任徐家力教授,俞文華教授及法律系老師、同學一百餘人共同聆聽此次講座,講座由徐家力教授主持。

 

8.jpg

 

   主講人劉春田教授是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産權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産權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知識産權法學研究會會長、國家知識産權專家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産權司法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專家,最高人民法院案件指導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商标協會副會長、中國版權協會副會長、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副主席、中美知識産權學者對話聯席會議中方主席。2010年,被國家知識産權局、國家工商管理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知識産權最具影響力人物。曾于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被英國《知識産權管理》雜志評為全球知識産權最具影響力50人之一。2018年,獲美國商會知識産權教育傑出成就獎。同年,被中國日報評為“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百名法學家之一”。

 

1.jpg

 

   講座開始,座無虛席。劉春田教授從“勞動與創造之區别”的角度出發,指出知識産權是工業文明的産物,是發展創新經濟的制度性要求,為知識産權的正當性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支撐。他提到,知識産權是一種私權,其經濟價值在于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存在方式。在經曆了“松綁式”經濟改革的今天,中國的經濟要想有進一步的長足發展,勢必要靠創新來增加社會财富;而創新要在良好的秩序下進行,則勢必要依靠知識産權制度作為支撐。因此,創新經濟,乃知識産權正當性來源之一。

 

5.jpg

 

   劉春田教授緊接着提到,勞動可以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而創造并不屬于勞動的範疇。因為不同的勞動之間是有差别的;勞動是可以計量、重複的;并且勞動所需的技能是可以學習、傳承的;勞動是已有的,而非創生的。與此相反,不同的創造之間,質是不一樣的;創造是不可以重複的;創造是不可以學習、傳承的;創造是由無到有的。由于創造的過程往往需要一定的技能加以呈現,所以容易導緻人們誤認為勞動就是創造。

 

4.jpg

 

   此外,随着機器的出現和工業文明的到來,手工作坊式的生産模式已由機器化大生産所取代。在該生産模式下,創造與投資、勞動、制造等相獨立,成為生産環節中獨立的一環,并因其稀缺性與有用性等帶來了可觀的市場價值,從而衍生出獲得制度性保證的内在需求。因此,工業文明,乃知識産權正當性的又一來源。

 

3.jpg

 

   劉春田教授的講座旁征博引,引得現場陣陣喝彩,提問環節,同學們積極踴躍提問,劉春田教授一一給予解答。

 

7.jpg

 

6.jpg

 

   通過本次講座,師生對于“知識産權的正當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感謝劉春田教授做客我校,帶來知識和文化的盛宴。

 

10.jpg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