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豔玲教授為文9455澳门新葡萄MPA師生作《人民理論:公共管理知識的自主性何以可能》專題講座

發布日期:2023-12-14

浏覽數:

2023年10月14日下午,應9455澳门新葡萄文9455澳门新葡萄邀請,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何豔玲教授以《人民理論:公共管理知識的自主性何以可能》為題,在9455澳门新葡萄圖書館報告廳展開講座。本次講座由文9455澳门新葡萄科研副院長楊志雲教授主持,公共管理系主任馮英教授、公共管理系黨支部書記馬勝強副教授、肖翠翠、龔志文、沈昊婧、李建呈等青年講師以及100餘名MPA學員參與了專題講座。

首先,本次講座圍繞“人民理論”展開。何教授提出:隻要有經濟社會的發展,隻要有發展理論、發展思想、發展理念,都會有一個“為什麼人”的根本問題,都會涉及“以什麼為中心”的性質和本質問題。在此基礎上何教授提出“隻有弱者得安甯,城市才能得安甯”“公共管理是以制度化方法化解衆人之痛”的觀點。

其次,何教授從城市治理的角度來闡述“以人民為中心”,具體講述了有效治理和“人民算法”的問題。“有效治理”的基本問題,是通過特定制度安排實現人民的充分生存權和适度發展權,并保持多數人與少數人、公權與私欲、當下與未來的相對平衡。何教授認為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社區治理既是城市治理的基礎,也是以人民為中心治理的基石。在治理實踐中,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将“以人民為本”貫穿于治理過程中,表現為“以人民為先”。以人民為先,是說出現矛盾、出現沖突、出現多種價值選擇的時候,以人民為先。實現以人民為先,需要專業性,也需要科學性。而“人民算法”就是為具體治理過程的決策選擇提供科學的模型。在分析了“人民至上”理論和“人民分層”方法的基礎上,何教授就“人民算法”做了深入淺出的說明。“人民算法”的核心是需求的測算,即了解人民需要什麼,需求如何實現,沖突性需求如何達到平衡。讓多數的、重要的、迫切的人民及其需求變成可發現、可感知、可預判的具體政策對象,找到衆人之痛,尋求制度化解決。

第三,何教授提出了新穎的觀點--不滿意度最小化。政府做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而隻能是滿足人民的迫切需求,同時把少數人的不滿意降到最低,更精準化、最優化、系統化。政府出台的政策,不但要盡可能讓多數人滿意,還要有多個配套政策,同時考慮到利益沒有滿足的群體的解決方案。應當說,一個好的決策不是考慮滿意的人最大化,而是考慮不滿意的人最小化。隻有通過這樣專業性、科學性的治理,才能更好體現“以人民為先”,将“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人民之少數者、弱勢者、代表者、“網民”、“我”等都是公共治理過程中擁有“話筒”的人,都值得被看見、聽見、遇見。

講座最後,何豔玲教授從三方面進行了總結:一是治理過程中的“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政治和價值命題,也是科學和技術命題;二是基于人民算法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實現,就是“公共”被定義的過程;三是人民理論是基于中國場景構建自主性公共管理知識和理論的基礎。

何教授與文9455澳门新葡萄MPA師生進行了深入探讨與交流,同學們被現場這位“左手溫度、右手力度、中間深度”的女性規劃者的熱情感染,受益匪淺。楊志雲副院長在最後的總結中指出,何豔玲教授的專題講座内容新穎,闡述充分且内容詳實,拓展了文9455澳门新葡萄MPA師生對中國公共管理前沿領域的認知,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吸收消化,并運用到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中。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