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傳承千載 戲韻百世流芳——著名戲劇家徐超做客第220期星期四人文講座

發布日期:2017-02-17

浏覽數:

    11月17日晚,第220期星期四人文講座在圖書館報告廳403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由中國戲曲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國職業藝術教育學會理事、北京市戲劇家協會理事徐超老師主講,徐超老師以“從千年戲曲流變看精彩紛呈國粹藝術”為主題,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中國戲曲的發展曆程與演變。

1.jpg

    世界上有三種古老的戲劇文化,即中國的戲曲、印度的梵劇和古希臘的悲喜劇,但是随着時代的變遷,古希臘的悲喜劇已經成為曆史遺迹,印度的梵劇也中斷失傳,唯有中國的戲曲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從内容到形式都日臻完美,劇種發展到三百多個,衍生出來的劇目數以萬計,昆曲、京劇、豫劇、越劇、秦腔、河北梆子、黃梅戲等,都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2.jpg
 
    徐超老師循着中國戲曲的發展線索,從原始歌舞講到漢代的角抵戲,再到南北朝時期歌舞戲,再到宋代宋雜劇、宋元南戲、元雜劇、民族傳奇,最後到京劇,将中國戲曲孕育和形成做了一個大緻的講解,讓大家對中國戲曲的發展曆程有了初步認識。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祇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作;元代時以大都、平陽和杭州為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的昆曲經過發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随後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面。這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講解過程中,徐超老師也親自為同學們表演了幾段戲曲,悠揚婉轉,深深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
    徐超老師早年與人介紹國粹藝術時,就表示希望能在大學生中做一些交流和演出,讓大學生對于中國的優秀傳統藝術有所了解,引起他們對于國粹的興趣。于是他帶着自己的學生,前往高校進行演出,受到大學生們的廣泛歡迎,為戲曲藝術的傳播做出許多努力。此次,徐超老師也帶來了兩位得意門生,為同學們表演了精彩的戲曲唱腔,赢得了陣陣掌聲,節目深受同學們的喜愛。
    現代大學生作為中國曆史文化的繼承人,有責任擔負起了解、保護、普及、弘揚戲曲這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任務,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長久傳承下去,讓戲曲藝術在中華史冊上永遠光輝熠熠。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