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金湧院士做客第219期星期四人文講座

發布日期:2017-02-17

浏覽數:

    11月10日,9455澳门新葡萄第219期星期四人文講座順利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金湧教授給同學們帶來《從諾貝爾獎談創新思維》的專題講座。海澱區科協常務副主席李雲飛、文9455澳门新葡萄黨委書記趙雨出席講座。

2.jpg


    金湧教授首先從諾貝爾獎造福人類的事例談起,引入科研創新能力是未來國際競争的主要體現的觀點,以包括《國家創新指數報告》在内的多組數據指出科研創新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指出了我國科研創新能力不足造成經濟利益流失的現狀。金湧教授認為,隻有依靠自主創新,有自己的專利技術,才是唯一的科學發展模式。其次,金湧教授就一些常人認為的科研阻礙進行分析化解。以2010年諾貝爾獎石墨烯的發現為例,說明創新不一定要有昂貴的設備。以多位年輕諾貝爾獎得主為例,說明創造能力與年齡無關。
    随即,引出問題“那麼,科研創新到底需要什麼呢?”

1.jpg


    金湧教授講到,工程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想象力和思辨力;通過藝術與科學的嫁接進行最持久的發明創造。同時要抓住重點,做到優質科研,并在極大程度上提高經濟效益。而在認知過程和思維方式方面,金湧教授認為除了演繹、歸納和直覺的綜合運用之外,還需要有辯證法思維、佛家道家中的中道法、遮诠法和緣起論。通過多種認知思維方式,實現原創性科學發現。與此同時,創造力、想象力、聯想力、變通力、擺脫慣性思維束縛的能力、交叉和組合能力、觀察力或洞察力辯證的思維能力、風險承受力、直覺、堅持力、科學家融入社會的能力、執行力、耐受力、好奇心、事業心也是一位成功的科研創新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最後,金湧教授強調,科研創新出于思索、出于實踐,二者皆不可抛。隻有在思考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才能掌握知識而不被束縛,從而達到“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辨,以遊無窮,得無為之樂。”的境界,實現科研技術的創新。
講座結束之後,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次講座對自己的科研具有啟發意義。并且表示會在實踐中踐行創新精神,為國家的科技創新做出自己的貢獻。
 

附:金湧院士簡介
金湧: 1935年7月生于北京。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9年畢業于原蘇聯烏拉爾工業大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工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第四屆至第六屆)。北京市政府專業顧問(第三屆至第六屆)、中國顆粒學會、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學會顧問,中國生态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化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校兼職教授。長期從事化學反應工程、流态化反應工程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國内外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獲技術專利37項。研究領域有氣固湍動流态化和高速流化床反應器、團聚流态化、氣液固三相流化床反應器、顆粒粉體技術等。曾獲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号、全國優秀教師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先後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0餘項、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獎2次,獲2006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PSRI講座獎(AIChE PSRI, Lectureship Award)。事迹被收入 Who’s Who in the World、《中國當代名人錄》。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